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“1334”工作模式构筑育人新生态
一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支部队伍
(一)严格选拔,汇聚精英力量
秉持高标准、严要求原则选拔支部成员,从政治素养、学业成绩、组织能力、群众基础等多个维度出发,制定详细的选拔标准。政治素养方面,重点考察对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;学业成绩要求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表现优异;组织能力通过学生在社团活动、班级事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估;群众基础则依据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来确定。选拔流程设置民主推荐、面试考核、综合评定三个环节。民主推荐环节,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提名,确保选拔出的成员具有广泛的认可度;面试考核围绕时事政治、党建知识、服务意识等核心内容展开,检验候选人的综合素质;综合评定结合各方表现,全面考量后确定最终入选人员,组建一支素质过硬、结构合理的支部队伍。


(二)系统培训,提升综合能力
制定涵盖党建理论知识、党务工作技能、服务学生能力的全面培训计划。党建理论学习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,邀请党校专家、高校教授开展专题讲座,借助“微党课视频制作活动”,鼓励党员创新形式呈现党课内容,加深对理论的理解。党务工作技能培训包括党员发展流程、组织生活策划、会议组织等方面,以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活动为实践平台,提升实际操作能力。服务学生能力培训涵盖沟通技巧、问题解决能力等,通过参与“党员谈心谈话”活动,组织经验交流分享会,让成员们相互学习借鉴,同时安排模拟演练,在实践中提升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。

(三)强化考核,激发队伍活力
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,从参与组织生活、服务学生、推动社区治理等多方面进行量化考核。每月进行工作小结,以任务完成进度、质量为考核指标,检查成员工作落实情况;每学期开展综合评定,结合民主评议、工作成果等进行等级划分。对于表现突出的成员,在评优评先、推优入党时予以优先考虑,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;对表现不佳的成员,进行谈话提醒,安排针对性的培训帮扶,若仍不达标则依规进行调整,以此激发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保持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。

二、“三进”:全方位融入学生社区
(一)党委书记进社区:引领方向,凝聚力量
党委书记定期深入社区,通过社区走访活动,与学生面对面交流,了解他们在思想、学业、生活方面的困惑和需求。每学期在社区举办专题讲座,围绕党的政策方针、学院发展规划、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展开。结合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特点,以及“三维聚力,三链驱动”育人方案,在解读党的就业创业政策时,为学生分析行业就业形势,介绍前沿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,为社区建设和学生成长指明方向。

(二)辅导员和教师进社区:精准帮扶,助力成长
辅导员和教师进社区,深入学生宿舍,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。针对学业困难学生,依据课程成绩和学习表现建立“一对一”帮扶档案,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。例如,为高等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,安排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辅导或线上答疑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,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,如心理健康讲座、团体辅导等,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落实“三维聚力,三链驱动”中对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关怀。

(三)团学干部进社区:搭建桥梁,促进自治
团学干部划分责任区域,每周走访所负责宿舍,收集学生意见建议,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。积极组织各类社区活动,如文化节、体育比赛、志愿服务活动等。在社区文化节中,团学干部负责活动策划、宣传推广、现场组织等工作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,丰富学生课余生活,增强社区凝聚力。带动学生参与社区管理,成立学生自治小组,参与社区环境维护、秩序管理等工作,借助学生自治小组协助宣传和监督,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。

三、打造好三个主题活动
(一)“红色信工・思想领航”主题活动:强化思想引领
依据“三维聚力”中的思想铸魂要求,每月开展一次“红色故事分享会”,学生党员、预备党员等深入各班级,分享革命先辈事迹、红色历史故事,结合“四史”讲演,加深同学们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的理解,激发爱国热情。每季度举办一场“微党课大赛”,鼓励学生党员以新颖形式讲解党的理论知识,如结合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制作动画微党课,提升理论学习覆盖率,确保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丰富多彩,提高学生整体参与度。

(二)“学在信工・共促成长”主题活动:助力学业提升
围绕“三维聚力”里的学业强基内容,组织学习小组交流活动,学生党员依据“学科振兴计划”,针对专业课程学习困难的同学开展结对帮扶,分享学习方法和“学霸笔记共享”资源。每月举办“学业职业规划讲座”,邀请专业教师和优秀校友为同学们剖析专业发展前景,帮助制定学业职业规划。每学期开展“学科竞赛集训营”,学生党员担任小导师,结合竞赛指导经验,带领同学们备赛,提高竞赛获奖人数和技能证书获取率。

(三)“活力信工・奉献社区”主题活动:培养社会责任感
按照“三维聚力”中能力拓维的要求,结合学校“五个一”工程,每月组织“文体技能大比拼”活动,鼓励学生党员发挥特长,带动同学们参与文艺表演、体育竞赛等线上展示活动,提升综合素养。每季度举办“社会实践项目路演”,学生党员带头组建实践团队,展示在社区服务、企业实习等实践成果,激发同学们参与“第二课堂”活动的积极性,提高“五个一”工程参与度,促进成长成才。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,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能力提升建议。

四、四个达成维度
(一)思想引领维度:坚定理想信念,提升政治素养
通过一系列党建活动,如“党员谈心谈话”“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”“微党课视频制作活动”等,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参与率达到100%,政治理论水平显著提高。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同比增长50%,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,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主动传播正能量,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思想文化氛围。

(二)学业发展维度:浓厚学习氛围,提高学业成绩
在各类学业帮扶活动推动下,如“学路同行・互助成长”学习方法分享会、“学科竞赛集训营”等,社区内学生挂科率降低20%,平均绩点提升0.3。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高,参与人数增长30%,在蓝桥杯、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奖数量增加25%。“学霸笔记共享”和线上学习小组活动促进了知识共享和学习交流,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明显增强,学习困难学生在党员的结对帮扶下,平均学分绩点提升,四六级通过率、各项竞赛获奖人数、各项技能证书获取量增加。

(三)能力提升维度
学生在参与社区活动组织、志愿服务和项目实践过程中,组织协调、沟通交流、实践创新等能力得到锻炼。参与“能力成长档案”追踪系统的学生,在创新创业、社会实践等领域的成果数量增长40%。学生党员积极带动同学参与各类实践活动、竞赛,学生的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、组织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锻炼。在社会协同中,学生在社区实践时表现出色,能力提升成效转化为社会可见成果,“五个一”工程参与度达到90%以上,“第二课堂”活动成效提升,在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生活动中,本社区学生骨干表现优异,获得奖项数量较以往增长了42%。

(四)社区和谐维度:增进交流融合,共建和谐社区
“三进”工作模式和各类社区活动增进了师生、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,全面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。社区内矛盾纠纷减少35%,学生之间互助互爱现象增多,人际关系更加和谐。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显著提升,在社区环境维护方面,学生们自觉遵守卫生规定,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公共区域清洁活动;文化建设上,学生们发挥自身特长,组织文艺表演、文化展览等活动,丰富社区文化生活;安全稳定维护中,学生志愿者协助管理社区秩序,排查安全隐患。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,使得社区满意度达到95%以上,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社区的高度认可和热爱。社区也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,不断优化完善,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,形成了社区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

